靈性探索,就是上越多課越好?靈修不是一直買課買商品,重點是「選到對的頻率」
- Helen.c
- 7月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7月5日

🌈建議先閱讀「身心靈的大實話」系列導讀|什麼是「身心靈」?
「你上過的課程越多,你的頻率越高!」
這句話,是誰說的?
當我們開始所謂「靈性探索」時,總會碰上一連串的選擇題:這課要不要上?那個訊息是真還是假?自己是不是還不夠「高頻」?這些疑問,其實都是你內在在找尋一種更清晰的頻率感覺。
近年來,靈性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。從顯化財富、連結高我、打開第三眼,到各種DNA啟動、宇宙訊息接收、星際家族連線,應有盡有。看起來充滿光與愛,但也讓很多人困惑:「這些我都要學嗎?」
「我是不是學越多,頻率就越高?」
「為什麼我越學越累,甚至懷疑自己?」
「我真的在靈性探索嗎?」
這篇文章,想幫你從能量投資的角度,回到一個更清晰、更誠實的看見:靈性學習不是進修,是調頻;不是收集資訊,是釋放誤解。
【迷思一】課程越多 ≠ 頻率越高
頻率的提升,不是靠學更多理論,而是能量場變得更穩定、清晰、有覺知。真正的高頻是內在安定,而不是外表興奮。有些人上完滿滿一整年課程,但仍然在重複情緒逃避、內在矛盾。例子:C小姐報名了五堂不同的顯化工作坊,表面上變得很會說「宇宙會支持我」,但內在仍充滿焦慮,因為她真正的匱乏感從未被看見。這樣的學習,並不會帶來頻率提升,只是語言升級了。
【迷思二】老師說你「還不夠高頻」=能量操控
真正源頭頻率的老師,會幫你看見自己的力量,而不是讓你覺得「還不夠、還要再買課」。如果一門課讓你懷疑自己、否定現況,只能靠老師或系統才能「被提升」,請小心。
能量的真實標準是:「這門課讓你更自由?還是更依賴?」比方說,X小姐參加了一場號稱「啟動第九次元之門」的儀式後,被告知他目前的頻率「很危險」,必須進一步報名「密集清理訓練」。這種語言其實在放大恐懼,不是釋放它。
【迷思三】靈性探索不是逃避生活,而是深入日常
有些人認為靈性就是「高頻」、「平靜」、「不沾世俗」;但真正的靈性,是能夠把高頻帶入每一天的選擇中,而不是用來逃避現實。
比方說:B先生覺得職場很混亂,便常常請假去參加各種療癒營。雖然短暫覺得輕鬆,但回到日常還是一樣焦躁。直到他開始練習在辦公室靜心三分鐘,他才真正感受到靈性的力量是「在場」而非「逃離」。
【迷思四】靈性知識≠靈性體驗
知道很多靈性概念,並不等於真的活出了那個頻率。真正的靈性是體驗出來的,不是記憶出來的。例子:D小姐可以說出脈輪、靈魂藍圖、星系血脈等許多術語,但在日常中卻容易與人起衝突、自我否定。直到她開始真誠練習呼吸與身體覺察,她才真正體會「頻率」不是理論,而是選擇與當下同在。
【迷思五】每一次學習,都是一次「頻率下單」
學什麼、跟誰學、為什麼學,都是頻率的投資決策。不是所有課程都適合你當下的階段;你需要的不是「學越多」,而是「選對頻率」。例子:E先生以前熱衷於大量靈性學習,直到有一次他報名的課程主題是他根本不感興趣的領域,只是因為「大家都說很厲害」。那堂課讓他意識到:「原來我一直在用比較的頻率做選擇,而不是自己的心。」
【自我探問】下一次你想報名靈性課程時,可以先問自己:
我是真的想要學這個,還是覺得「我不夠」才去學?
這門課會讓我更依賴,還是更獨立?
我是用恐懼還是喜悅的頻率做出這個選擇?
你不是靠上課變得有價值,你本來就有價值
學習不是為了證明你夠資格,而是為了讓你更接近真實的自己。在能量投資的語言裡,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頻率下單。請用覺知、誠實與信任下單,而不是用焦慮與比較。靈性不是消費,是主權。真正的學習,是向內回歸的練習,是一次次選擇自己本來就有的完整。而當你每一次真實地聽見自己,你就已經在調頻。
下一篇,我們要來談談:「雙生火焰」這個聽起來浪漫的詞,背後藏著哪些靈性依賴與自我誤解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身心靈的大實話系列文章
コメント